
(注:圖片素材來自“寶安日報”官網截圖)點擊進入《
2015年10月,位于新區觀瀾辦事處轄區的興千田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轉型之路終于走上了正軌。這家于2005年成立的公司,原本是精于生產工裝制品的生產商,產品主要客戶群體為日資及歐美資企業,是注重精益生產制造的終端制造工廠。2014年,在中國全面開啟“智能制造”的時候,公司將目光投向了國內企業,致力于成為精益生產的產品服務商,幫助國內企業從傳統制造業以精益生產為開端,一步步實現真正的智能制造。
精益生產是實現智能制造的開端
“隨著時代發展,消費者的個性化定制要求越來越高。原來是廠家大批量單一品種生產,廠家賣什么,消費者就只能買什么。而如今,賣方市場已經轉化成買方市場,廠家的出產,必須適應時代變化,變成種類多而數量少,以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興千田總裁
楊麗告訴記者:“為了適應變化,廠家必須推翻原有的生產模式。”
楊麗給出解決方案:實現智能制造首先就要精益生產。她認為,中國從傳統制造業升級到真正的智能制造,至少需要30年。“國內大多數企業仍處在工業2.0的階段,企業內部存在自動化程度不夠、信息化建設落后等諸多不足之處。在未來十年里,需實施工業2.0補課、工業3.0普及和工業4.0探索的并行推進戰略。在這一過程中,信息化和數字化融合將是智能制造的兩個支柱,而精益生產則是實現智能制造必須經歷的變革之路。”楊麗說。
據悉,精益生產(Lean Production,簡稱LP)是對日本豐田準時化生產JIT(Just In Time)生產方式的贊譽稱呼。精益生產是一種以最大限度減少企業生產所占用的資源和降低企業管理和運營成本為主要目標的生產方式。豐田汽車公司從成立到1950年的十幾年間,總產量甚至不及美國福特公司一天的產量。豐田汽車公司在不可能也不必要走大批量生產方式的道路的情況下,根據自身的特點,逐步創立了一種獨特的多品種、小批量、高質量和低消耗的生產方式。這種方式被美國研究專家學者稱為“精益生產”。
興千田原來就是日本、歐美國家一些使用精益生產模式的企業的原料制造商。如今,我國提出了智能制造,興千田順勢而為,力促轉型,力爭用11年的行業經驗,幫助國內企業進行轉型升級。
轉型升級后的興千田,由原來的材料制造商,轉型為L&L智能工廠一站式解決方案供應商,主要提供智能柔性化生產線解決方案、智能物流倉儲解決方案、物流周轉解決方案、物料配送解決方案等。而其提供的產品則包括精益柔性
“3.0低成本自動化細胞”生產線、
LCIA臺架車、精益柔性工位器具等。產品廣泛應用于制造業組裝、裝配車間、待料區、物料配送倉庫等,還可用于測試、檢驗、物流周轉等領域。
已有50家左右戰略合作企業客戶
簡單來說,興千田致力于通過精益生產設備,使工位器具可以合理被使用。比如說,讓流水線上的每一個操作員都成為一個基本單元,其操作可以被拆分或者合并,是多能工。采用與之相匹配的自動化生產技術并結合精益生產理念,而開發出的具有高信賴性、高生產性、高柔軟性、低投資成本的生產線、設備及工具架,則注重人機結合,可以充分發揮出作業員的智慧和創造力,適用于“多品種,少批量”的生產方式,是當前制造型企業轉型智能制造的必經之路。
其實,精益生產在國內也并非完全是新鮮的“舶來品”,有許多優質企業已經使用了這種獨特且極具優勢的管理模式。
新區一家名為深圳市倍特力電池有限公司的企業,從2006年就開始采用精益生產模式。該公司的U型生產線打破了原有傳統的直線型生產線,系統中每一位作業員皆可負責數臺機器的操作,不僅去掉了不必要的工序,還節約了40%廠房空間,縮減人力成本的同時使生產線更具彈性來應對突發變化,生產效率與速度大幅提高。在精益生產模式的輔助下,倍特力發展迅速,年銷售額超過5億元。
而看重精益生產模式,欲開啟轉型之路的制造型企業也不在少數。據楊麗介紹,興千田轉型之后,已有非常多的民營中型以上企業表達了想要接受興千田的服務的意愿,興千田已從這些企業中選擇了50家左右的戰略客戶共同發展,其中不乏美的、公牛等大品牌客戶。
從制造商轉型為服務商,興千田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目前,興千田擁有的不僅是從業11年的經驗,而且已為全球6000家制造裝配型企業提供科學有效的精益生產解決方案服務及精益生產工裝制品,并與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建立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經驗,更擁有獨立的技術研發團隊,包括10多位精益管理改善專家和20多位機械、電氣、軟件開發等領域的工程師。
目前,興千田已在蘇州、寧波、成都、天津等地開設分公司和生產基地,建立了專業化的現場施工及運營服務團隊,銷售網已覆蓋全國。